图书馆简介


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,1958年在合肥重建,图书馆同期建立。安徽大学图书馆由磬苑校区文典阁、龙河校区逸夫馆及蜀山校区借还书处、金寨路校区借还书处两个工作点组成,馆舍总面积约64045平方米。

安徽大学藏书丰富,学科齐全,综合性强,全校各类纸质文献约380余万册(件)。目前,图书馆分编流通的中外文图书约234万册,合订本报刊约22万册。安徽大学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,藏有古籍文献约11.30万册(含《中华再造善本》全套),包括《四库全书》、《四库全书续编》、《四库存目丛书》、《丛书集成》、《册府元龟》、《太平御览》、《中华大藏经》、《新修大正大藏经》等大型古籍丛书,14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。

十余年来,图书馆逐年加大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力度,各类型电子文献已成为学术信息资源获取的主要形式,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已具备一定的规模。目前,图书馆订购的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约140个(以子库数量计),中外文电子图书约172万余册,电子期刊约261万册,学位论文约733万册。其中大型数据库有:Elsevier SD电子期刊库、Wiley期刊库、Springer linkIELWeb of ScienceEBSCOPQDT博硕论文库、ACSAPSAIP中国知网、万方数据库、维普数据库、超星电子图书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库、中国基本古籍库、国研网、CSSCICSCD、中文发现系统、中经网统计库、EPS全球统计数据/分析平台等。自建特色库有徽学文献全文数据库、馆藏古籍电子书、安大学位论文库等。全校文献资源建设,紧贴教学科研需求,资源内容已基本涵盖所有学科专业,数字资源面向全校师生全天候24小时开放,部分资源与兄弟院校共享,面向全省高校开放,已初步建成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相结合、能有效支撑学校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服务社会、文化传承和创新创业等功能发挥的立体化文献保障服务体系。 

图书馆设有阅览室、自修室、研讨间、创意创作空间、红色阅读空间、情报工程实验室、协同创新中心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,提供图书借阅、文献检索、信息咨询、读者教育、馆际互借、文献传递、查收查引、课题查新、情报分析等多种服务。阅览室以开架借阅为主,阅览座位5400余席。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,引领师生阅读,图书馆倾力打造文典大讲堂”、阅读经典两大活动品牌,并在行业内产生积极影响。

图书馆注重智慧化、信息化建设,采用全新的智慧图书馆综合管理平台——超微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(LSP),实现了纸本资源、电子资源、数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。该平台支持多种元数据规范(MARCRDADC等),能够提供先进的统计决策分析,构建资源共享、资源发现、读者信息及服务系统,并支持学科建设,为馆内、馆际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支撑。馆内投放有人民日报阅报机、电子图书借阅机、朗读亭等,以多种形式和手段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。

  图书馆设有综合行政部、资源建设部、流通阅览部、古籍特藏部、信息咨询部、技术服务部、图工委秘书处7个部门。

安徽大学图书馆是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馆,安徽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所在馆,安徽省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管理中心,安徽省教育厅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人文社会科学资源中心,在做好本馆建设的同时,广泛开展以下工作:①组织、协调与指导全省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:组织全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的业务协作,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经验交流、学术研讨活动,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的评奖活动等;②推进全省资源共建共享:以全省高校图书馆买断、联合采购、补贴采购等方式引进一批优秀数据库,提高了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益,节约了成员馆的经费,参与建设安徽省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,促进高校馆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;③推动全省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:设立省人社厅批准的安徽省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,每年定期开展业务培训,不断提高全省图书情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;④编辑出版《大学图书情报学刊》:学刊创办40年来,在学术影响、装祯形式、栏目设置、制度建设、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,为提高我省、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图书馆界学术水平,促进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做出了贡献。



TOP